LaTeX基本用法总结

一、LaTeX源文件的结构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%指定所写的文档的类别
\documentclass{文档类别}
%--------------导言区---------------
%调入宏集
\usepackage{宏集名称}
%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%开始文档
\begin{document}
%输入你所希望排版的文本和所使用的一些LaTeX命令
%......
\end{document}
%文档结束

美赛有一个专用的宏集是mcmthesis。

二、基本语法

1. 空白距离(换行、分段、分页、首行缩进)

LaTeX 将空格和制表符等空白字符视为相同的空白距离(space)。多个连续的空白字符等同为一个空白字符。在 LaTeX 文件中,每行开始的空白字符将被忽略,而单个的回车符被视为一空格。

LaTeX 使用空行来结束段落,两行文本中的空行标志上一段落的结束和新段落的开始。如同空格一样,多个空行所起的作用和一个空行的作用是相同的。

\\为段内强制换行。

换行命令

\:换行。
\[offset]:换行,并且与下一行的行间距为原来行间距+offset。
\newline:与\相同。
\linebreak:强制换行,与\newline的区别为\linebreak的当前行分散对齐。

分段命令

\par:分段。

分页命令

\newpage:分页命令。
\clearpage:和 \newpage 类似。我们在使用 CJK 环境时会加入 \clearpage 在环境末尾。

首行缩进

最朴实的方法是设置 \parindent 的长度:\setlength{\parindent}{长度},如果想要首行缩进两个汉字距离,则\setlength{\parindent}{2em}。
如果在CJK环境当中,则可以在\begin{CJK}{GBK}{song}后面紧跟 \CJKindent 实现首行缩进。
默认第一段不首行缩进,如果想让第一段首行缩进,则可以使用 \usepackage{indentfirst}。
如果想让某一段不首行缩进,则可以在该段前加上 \noindent。
如果想让整篇文章都首行不缩进,则:\setlength{\parindent}{0pt}
注意:在 LaTeX 中,一个回车表示一个空格,两个回车表示一个分段。

2. 特殊字符与转义符

LaTeX有一些保留字符:

如果要在文本中显示这些字符,需要加上转义符“\”(由命令$\backslash$生成)。但是,反斜线"\“本身不能通过在前添加另外的反斜线得到,相反的,”\\"是一个用来断行的命令。

3. 注释

当 LaTeX 在处理源文件时,如果遇到一个百分号字符 %,那么 LaTeX 将忽略 % 后的该行文本,分行符以及下一行开始的空白字符。这样,我们就可以在源文件中写一些注释,而不会担心他们会出现在最后的排版结果中。

如果需要较长的注释,你可以使用 verbatim 宏集所提供的 comment 环境。当然,你需要在源文件的导言区里加上命令\usepackage{verbatim}

注意这个方法不能使用在像数学环境等一些复杂的环境中。

4. 加粗和斜体

显示直立文本: \textup{文本}
意大利斜体: \textit{文本}
slanted斜体: \textsl{文本}
显示小体大写文本: \textsc{文本}
中等权重: \textmd{文本}
加粗命令: \textbf{文本}
默认值: \textnormal{文本}

5. 行间距

在引言中加入以下指令

1
\usepackage[doublespacing]{setspace}

就可以将论文按双倍行间距打印。

在引言中加入

1
\renewcommand{\baselinestrech}{1.5}

就可以将论文按1.5倍间距打印。

6. 项目符号

(1)符号列表

符号列表可用itemize环境生成。

例如:

(2)编号列表

编号列表可用enumerate实现,具体如下:

1
2
3
4
5
\begin{enumerate}[控制符]
\item 内容
\item 内容
\item 内容
\end{enumerate}

begin旁的控制符用于设置项目标号的类型与格式,默认为(123)项目符号,要将项目符号设置为黑体则需写为[\bf 1.],缩进可以在这里直接添加空格符,如[\quad\bf 1.]。

7. 脚注

论文中如果某个地方需要加脚注,指令是

1
\footnote{footnote text}

其中footnote text为实际的脚注内容。

例如:

注意:\footnote与前面的正文之间应没有空格。顺便指出,书写括号时应在括号外加空格,即在左括号之前及右括号之后加空格。

8. LaTeX命令

LaTeX命令是大小写敏感的,并有下面两种格式:

  • 以一反斜线"\"开始,加上只包含字母字符命令名组成。命令名后的空格符、数字或其他非字母字符标志该命令的结束。
  • 由一反斜线和一特殊字符组成。

LaTeX 忽略命令后面的空格。如果你希望在命令后面得到一空格,可以在命令后面加上 {} 和一个空格,或者加上一个特殊的空白距离命令。{} 将阻止 LaTeX 吞噬掉命令后面的空格。

许多命令需要一个参数(parameter)并用一对大括号(curlybraces){ } 将其括起来置于命令名称的后面。也有一些命令支持用方括号(square brace)括起来的可选参数。下面的例子中使用了一些 LaTeX 命令,并将在以后对他们进行解释。

三、分级标题及目录

1. 分级标题

大标题在引言部分声明,并在正文部分使用maketitle显示。

文章的一级标题section{...},它的二级标题为subsection{...},同样,三级标题为subsubsection{...}……以此类推。

与之相似的,段落的小标题也用sub来标明结构。

2. 目录

添加目录只需在正文开始部分加上tableofcontents即可显示Contents。

四、数学公式

1. 数学模式

$...$是开启行内数学模式,用于和文本合在一起使用。

$$...$$\[...\]是另起一行居中开启数学模式。

在数学模式下,所有字母的输出都是斜体字体,而且任何输入的空格都会在输出时被删去。任何数学表达式,甚至只是一个变量,都应该在数学模式下输入。

输出黑体数学符号的指令是\mathbf{math},其中math是待输出为黑体的数学符号。

2. 公式中的空白字符

公式中的空格用\quad表示,如下表:

3. 大括号及多行公式

latex中的大括号及多行公式,经尝试,用array比较方便。

例:

1
2
3
4
5
6
7
8
$$
d_{stop}(u_s)=\left\{
\begin{array}{lr} %array中的lrc表示各列内容的居左、居中、居右
t_{rxn}u_s+Au_s^2+d_0 & For\ human\ driver \\
Au_s^2+d_0 & For\ driverless\ car
\end{array}
\right.
$$

在输出一组等式时,等式应在等号处对其,这可在align环境下实现。在每个等式的等号(或其他需要对其的符号)前加一个&符号,在每一行的结尾加上符号\\做结束。在这个环境下,每个等式都会显示各自的编号。如果等式不需要编号,应在其结尾处加上\nonumber这个指令。如果所有等式都不需要编号,则可以直接使用align*环境。

例如:

image-20200116224049718

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不等式组。

用align环境也可以将拖式在等号处对齐。

例如:

这个方法同样使用于不等式拖式,以及混合的等式与不等式拖式。

4. 在equation环境下输入表达式

在equation环境下输入表达式,表达式能够被自动编号,方便引用。如果表达式不会被引用,则不要编号,不编号的表达式可以在equation*环境下输入。

例如:

假如在论文中需要引用某个表达式,则需要为这个表达式编号,做法是在这个表达式前插入指令\label{Label},其中Label是作者任意选取的、作为标签的字符串。然后用指令\eqref{Label}就可引用这个表达式。

例如:

5. 矩阵

矩阵应在矩阵环境matrix下输入,逐行列出矩阵的元素,每行各元素之间用&符号隔开,每行的结尾用\\符号结束。

例如:

但是,矩阵环境matrix不会自动产生矩阵符号。常见的矩阵符号有三种,即圆括号、方括号及竖线,分别可用pmatrix、bmatrix及vmatrix环境自动生成。

例如:

6. 一些常用特殊符号

某些大写希腊字母与英文大写字母相同,如大写的α\alphaβ\beta分别是AABB,latex没有为这些大写希腊字母提供相应指令,用英语的大写字母输入即可。

例如摄氏度℃可以用^\circ C来表示。

函数名应该用斜体字,但对于sin及log等,应该用正体字。这些函数名在数学输入模式下均有相应的指令,通常是在反斜杠后输入函数名:

7. 手写体和花体

关于实数的R\mathbb R可以用\mathbb R或者\mathbb{R}来打印。

如果想要实现手写体例如U\mathcal{U},可以用\mathcal{U}来实现。

8. 罗马数字

小写:\romannumeral

大写:\uppercase\expandafter{\romannumeral}

效果:

1
2
3
4
5
6
7
8
9
首先展示几个小写的罗马数字:
\romannumeral1、
\romannumeral3、
\romannumeral6;

下面看对应的大写罗马数字:
\uppercase\expandafter{\romannumeral1}
\uppercase\expandafter{\romannumeral3}
\uppercase\expandafter{\romannumeral6}

五、简单表格及三线表

1. 简单表格

一个简单的例子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\begin{table}[htbp]
\centering %表格在页面中居中
\caption{表格标题}
\label{Ntt} %表格标号
\begin{tabular}{|c|c|}
\hline
星期 & 事情 \\
\hline
星期一 & 学习 \\
\hline
星期二 & 学习 \\
\hline
\end{tabular}
\end{table}

\hline是在下方加入一条横着的表格线。

tabular旁边的rlc分别代表右对齐、左对齐和居中格式。

caption和label是添加表名及其标号,表格的标题应在表格上方,而图片的标题应在图片下方。

2. 单元格的合并

四种指令简略说明 :

  1. \multirow{2}{*}{Multi-Row}

    \multirow是跨列功能,第一个参数2,表示跨两列,第二个参数*,表示系统自动调整文 字,最后一个参数即是要填入的文字,跨列需注意的是,使用\multirow指令的那一列表 格,到了要撰写下一列表格时,被跨列直接留空,不可填字(填了之后就会知道为什么了)

  2. \multicolumn{2}{c|}{Multi-Column}

    \multicolumn是跨行功能,第一个参数2,表示跨两行,第二个参数c|,表示文字置中,并 在栏位右边画一条直线框,最后一个参数即是要填入的文字

  3. \hline 表示画出一整条从左至右横线

  4. \cline{2-3} 表示画出一条在第2栏位到第3栏位的横线段,其他栏位将不会有横线段

例子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\begin{tabular}{|c|c|c|c|c|}
\hline
\multirow{2}{*}{Multi-Row} &
\multicolumn{2}{c|}{Multi-Column} &
\multicolumn{2}{c|}{\multirow{2}{*}{Multi-Row and Col}} \\
\cline{2-3}
& column-1 & column-2 & \multicolumn{2}{c|}{} \\
\hline
label-1 & label-2 & label-3 & label-4 & label-5 \\
\hline
\end{tabular}

效果图:

3. 浮动格式

常用选项[htbp]是浮动格式:
『h』当前位置。将图形放置在正文文本中给出该图形环境的地方。如果本页所剩的页面不够,这一参数将不起作用。
『t』顶部。将图形放置在页面的顶部。
『b』底部。将图形放置在页面的底部。
『p』浮动页。将图形放置在一只允许有浮动对象的页面上。

一般使用[htb]这样的组合,只用[h]是没有用的。这样组合的意思就是latex会尽量满足排在前面的浮动格式,就是h-t-b这个顺序,让排版的效果尽量好。
!h 只是试图放在当前位置。如果页面剩下的部分放不下,还是会跑到下一页的。一般页言,用 [!h] 选项经常会出现不能正确放置的问题,所以常用 [ht]、[htbp] 等。

如果你确实需要把图片放在当前位置,不容改变,可以用float宏包的[H]选项。不过如果这样做,出现放不下的问题时需要手工调整。使用格式如下:
\usepackage{float}

\begin{figure}[H]
foo
\end{figure}

当h失效时,表格往往会放在新页面的中心。继续写入文字填充,表格会顺利嵌入文字。

4. 三线表

美赛论文格式中的三线表,举个例子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\begin{table}[!htbp]
\begin{center}
\caption{Notations}
\begin{tabular}{cl}
\toprule %第一条线
\multicolumn{1}{m{3cm}}{\centering Symbol} %位置
&\multicolumn{1}{m{8cm}}{\centering Definition}\\
\midrule %中间的线
$I$&The Intensity of the Heat Source\\
$k$&The Material's Conductivity\\
$h$&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\\
$c$&The Heat Capacity of Water (=4200 J/(kg$\cdot^\circ$C))\\
$\rho$&The Density of Water (=10$^3$ kg/m$^3$)\\
\bottomrule %底部的线
\end{tabular}\label{Ntt} %标号
\end{center}
\end{table}

三线表中的线主要是通过\toprule\midrule\bottomrule生成。

六、插入图片

1. png等格式

或者用如下代码:

1
2
3
4
5
6
\begin{figure}[htb]
\centering
\includegraphics[width=.8\textwidth]{1.png}
\caption{标题}
\label{fig}
\end{figure}

图片位置的设置和表格相同。

2. pdf格式

已经存在一个名为1.pdf的文件,将这个文件的某些页插入到新的pdf文件中,方法如下

1
2
3
4
5
\documentclass[a4paper]{article}
\usepackage{pdfpages}
\begin{document}
\includepdf[pages={1,2}]{1.pdf}
\end{document}

pdfpages宏包包含几个选项,一般用默认的即可。

includepdf命令也可以接受多个参数。

可以使用如下命令查看具体参数

texdoc pdfpages

3. 多图横排
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32925549

七、参考文献

MCM解答论文必须列出所有引用过的文献资料。最简便的方式时使用thebibliography环境:

1
2
3
4
5
6
7
\begin{thebibliography}{99}
\bibitem{label_1}
文献1
\bibitem{label_2}
文献2
...
\end{thebibliography}

通过label作者可以使用\cite{label}在论文中引用这个参考文献。

例如:

八、伪代码

可以参考这个模板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\documentclass{article}
\usepackage{CJKutf8}
\usepackage{graphicx}
\usepackage{verbatim}
\usepackage{algorithm}
\usepackage{algpseudocode}
\usepackage{amsmath}
\usepackage{amssymb}
\renewcommand{\algorithmicrequire}{\textbf{Input:}} % Use Input in the format of Algorithm
\renewcommand{\algorithmicensure}{\textbf{Output:}} % Use Output in the format of Algorithm
\begin{document}
\begin{CJK}{UTF8}{gbsn}
\begin{algorithm}
\caption{\textbf{MergeSort$(A,left,right)$}}
\begin{algorithmic}[1] %每行显示行号
\Require \textbf{数组$A[1...n]$,数组下标$left,right$}
\Ensure \textbf{递归数组$A[left..right]$}
\If {$left \geq right$ }
\State \Return $A[left..right]$
\EndIf
\State $mid \leftarrow \lfloor \frac{left+right}{2} \rfloor$
\State \text{MergeSort}$(A,left,mid)$.
\State \text{MergeSort}$(A,mid+1,right)$.
\State \text{Merge}$(A,left,mid,right)$.
\State \Return $A[left..right]$
\end{algorithmic}
\end{algorithm}

\begin{algorithm}
\caption{\textbf{PROCEDURE Match(s)}}
\begin{algorithmic}[1]
\Require \textbf{an intermediate state s; the initial state $s_0$ has $M(s_0)=\varnothing$}
\Ensure \textbf{the mapping between the two graphs}
\If{$M(s)$ covers all the nodes of $G_2$}
\State \textbf{OUTPUT} $M(s)$
\Else
\State Compute the set $P(s)$ of the pairs candidate for inclusion in $M(s)$
\For{each $p$ in $P(s)$}
\If{the feasibility rules succeed for the inclusion of $p$ in $M(s)$}
\State Compute the state s' obtained by adding $p$ to $M(s)$
\State \textbf{CALL} Match($s'$)
\EndIf
\EndFor
\State Restore data structure
\EndIf
\end{algorithmic}
\end{algorithm}

\end{CJK}
\end{document}

效果如下: